10大教戰守則,擊退憂鬱症

文:王梅  出處:康健139期

情緒鬱悶、提不起勁、食慾不振、失眠、覺得自己很沒用、認為自己是別人的負擔……,小心,當妳出現上述症狀並且持續兩週以上,妳已經有憂鬱症傾向。

 

國內外流行病研究皆顯示,女性憂鬱症盛行率是男性的兩倍左右,大約有15~25%女性一生中會罹患憂鬱症。

 

憂鬱症的發生與大腦功能不穩有關。從大腦結構來看,女性大腦的容量比男性小,但腦部「灰質」(腦細胞)的比例較高,掌管情緒的腦部神經細胞功能也比男性發達,情緒反應更敏感。這種差異從青少年時期開始,各年齡層女性皆然。

 

此外,包括女性荷爾蒙、腦內神經傳導介質之互動關係等研究理論,都陸續被醫學界提出來,其中又以血清素對荷爾蒙最具有影響力,男性先天上的血清素系統比女性穩定,得憂鬱症的機率相對較低。


Q:哪類女性屬於憂鬱症的高危險群?

女性憂鬱症很少在兒童時期發作,大都是從青少年時期開始,年齡介於20~25歲居多;40~50歲是另一個發作期,因為這兩個時期的女性荷爾蒙變動最劇烈。

 

 另外,60歲以後的銀髮女性也是一個好發的高峰族群,大多與社會心理因素有關。例如到達退休年齡,自覺與社會隔絕,有被孤立感;還有則是配偶過世、老年身體活動度降低、健康功能退化等,造成情緒低落。

 

 有家族精神病史女性,譬如父母當中有1人或2人患有憂鬱症,罹病的機率是一般人的2~3倍;具有依賴、強迫、歇斯底里人格傾向的女性,也較易得憂鬱症;此外,慢性疾病患者如癌症、長期洗腎、巴金森症,或者有酗酒、藥物濫用習慣,都是屬於高危險群。

 

Q:哪些可能是誘發因素?

可分「心理因素」與「生理因素」兩方面。

 心理因素包括環境壓力、社會角色、文化規範、生活事件、意外災難、失落、挫折等,都可能引發憂鬱症,譬如換工作、失業、子女離家的空巢期以及人際關係不良。

 

生理因素伴隨著青春期、月經週期、懷孕、更年期,荷爾蒙都會產生較劇烈變化,也造成女性較易產生情緒障礙。

 

Q:憂鬱症有哪些症狀?

當出現下列徵兆:睡不著、每天都感到疲倦、注意力無法集中、吃不下、暴飲暴食、體重變動劇烈、活動能力降低甚至有厭世念頭,並且持續兩週以上,就已經是明顯的憂鬱症。

 

但對年輕人來說,則可能表現出煩躁,而不是沮喪難過,譬如比平常特別容易對人發飆。

 

如果情緒或行為有異常表現且持續一段時間未改善,就應提高警覺,及早就醫。有些人迷信求神問卜、收驚、吃草藥偏方、改風水……,結果不但花冤枉錢,延誤病情,錯失就醫良機,讓問題變得更棘手。

Q:如何辨識「憂鬱」與「憂鬱症」?

很多人常把情緒憂鬱和憂鬱症搞混。簡單來說,以症狀的嚴重度做為判別指標,「憂鬱就像腳痛,憂鬱症則是腳斷掉,」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主任劉嘉逸比喻。

 

憂鬱可能只是短暫的心情不好,但高興的時候會笑、可以照常出門上班、與家人聊天、吃得下飯等,只要多做一些讓自己快樂的事或者藉由心理諮商,就能獲得改善。

 

憂鬱症的嚴重度則很高,譬如足不出戶、情緒麻木、生活功能受損,持續超過2~3個星期,「萬一是憂鬱症一定要找醫生,必須靠藥物治療和心理諮商雙管齊下,」劉嘉逸特別叮嚀。

Q:憂鬱症可以「痊癒」嗎?

已知憂鬱症和基因遺傳有關,但並非絕對,有遺傳並不表示一定會發病,是因為體質、心理和環境因素交互影響造成。

 

一般來說,憂鬱症的治療結果分為3種:1‧幾乎完全恢復,可以履行正常的社會功能;2‧殘餘部份症狀,需要持續治療與復健(矯正);3‧變成慢性化,並且逐漸退化。

 

憂鬱症就像許多慢性疾病,譬如高血壓、糖尿病,不能完全根治,只能做好控制。一旦得到憂鬱症,即使有一段時間覺得好了點,但它可能會重新席捲而來。 這就和一般疾病一樣,病人恢復的狀況,與是否規則治療、發病年齡的早晚、病前性格、治療後的社會適應程度,以及有無良好支持系統等有關。

Q:一般臨床常用的憂鬱症藥物有哪些?

抗憂鬱劑的選擇因人而異,沒有哪一個藥物絕對優於另外一種,病人應確實配合醫囑服用,一般至少需使用10~14天才有初步療效,要得到完全的改善有時可能需要數月之久。

 

一般抗憂鬱藥主要是調節大腦中單胺的數量及作用,幫助情緒恢復正常,醫師會依據病情的嚴重度及症狀選擇最適當的藥物,一般常用如速悅、千憂解、百憂解、克憂果、立普龍、威博俊等,副作用較少,大約80%的病人都能得到改善。

 

當藥物有良好的療效時,醫生通常建議應持續接受4~6個月的治療,再慢慢減量;若過去有三次以上的憂鬱症發作,則考慮更長時間的維持療法,以降低復發的頻率和嚴重程度。

 

若產生藥物副作用,可經由醫師評估降低劑量或調整藥物使用方式,甚至考慮合併其他藥物或是更改藥物,千萬不能自行停藥,以免產生戒斷症狀或是更嚴重的復發。

 

Q:除了使用藥物,還有哪些有效的治療方式?

「認知行為治療」與「人際取向治療」都已被臨床證實是有效治療憂鬱症的心理諮商方法,操作方式已相當標準化,一個療程至少需要3個月。心理治療師會要求病人透過持續性地演練,逐漸矯正病人不要用誇大負面想法的習慣,用行為改變思考模式。

 

劉嘉逸醫師舉例,譬如一個人習慣每次走右邊,下次就刻意提醒他走左邊;每次出現負面想法,就提醒他換不同的角度思考,從正面找到優點好處;如此有意識地一直反覆練習,慢慢地就矯正過來了。

 

劉嘉逸指出,對於輕、中度的憂鬱症病人,認知行為和人際取向治療比較適合,但對於重度患者,藥物療效比較快;而且,重度憂鬱患者人際互動的功能通常很差,別人(包括心理諮商師)的任何建議根本聽不進去。

 

80%的憂鬱症患者會感覺身體痠痛、倦怠、緊繃,因此,不要長時間休息躺床,一定要適當地活動和運動。各種醫學文獻指出,保持固定運動的習慣,絕對有助身心功能,可以提升血清素與神經滋養物質,讓神經活動維持穩定。

 

但劉嘉逸提醒,要選擇規律性的非競爭型有氧運動,密集式的競賽型運動較不適合,心跳每分鐘要達到130下,每週至少運動3~5次,每次30~60分鐘,才能產生效果。

 

近年來,園藝、動物等輔助治療也被廣泛運用,臨床證實病人接受這類輔助療法可以降低血壓、緩和心跳速率、產生愉悅感,某些低自尊心的患者並且得到更多正向的力量,增加個人價值感。

 

板橋亞東醫院、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、松德院區、花蓮門諾醫院、基隆長庚醫院、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等,都已經開始運用這些自然輔助療法。

Q:懷疑得了憂鬱症或者有情緒困擾,可以到哪裡就診?

可到精神科、身心科、家醫科與婦產科就診。

 

劉嘉逸醫師指出,以往精神科大都在治療較少數的精神分裂病患,近年來,一般民眾較輕微的身心症狀,譬如焦慮、恐慌、憂鬱,需求愈來愈大。目前,各大 醫院的精神科幾乎都有提供心理諮商服務,可享健保給付,但服務量往往供不應求,病人常需要排隊久候,才能等到名額。如有急迫需求,可向張老師基金會、生命 線協會、馬偕協談中心(平安線)、宇宙光全人關懷機構、法鼓山關懷生命專線、台北市佛教觀音線協會等社福機構求助。

 

許多婦產科醫師也經常遇到女性病人要求開安眠藥,追蹤之下,發現大都是精神和情緒困擾。現在女性都不想生小孩,出生率低,日本的婦產科醫師很多都在 處理婦女的身心症狀,譬如更年期婦女,因為需求量確實很高。台灣的婦產科醫生過去大都是優先處理更年期女性的身體症狀,現在也治療憂鬱焦慮的情緒問題。

Q:憂鬱症病人有哪些「該做」與「不該做」的事?

以下是給憂鬱症女性的教戰守則:

1.接受自己生病的事實。憂鬱症病人首要之務就是要有「病識感」,諮商經驗豐富的長庚大學行為科學所助理教授楊啟正觀察,很多病人會否認、逃避、偽 裝、拒絕,不願正視自己生病,但往往「愈掙扎,陷得愈深」。「有病一定要先治病,」具有臨床心理師資格的楊啟正叮嚀,不論是生理或心理疾病,先把症狀控制 好,一旦穩定之後再加上其他的輔助治療方式。如果放任不管,或者自以為靠意志力就會好,只會使病情愈來愈嚴重,就像滾雪球,弄到難以收拾,就大事不妙了!

 

2.停止問「為什麼是我」。無時無刻想著「我為什麼會生病?」只會讓人更絕望、更不甘心。不必再問「為什麼是我」,妳可能忽視問題已經很久,現在,妳就是累了,病了,妳的身體已經在對妳發出求救訊號,到了需要停下來好好照顧它的時候了。

 

3.憂鬱症不是羞恥的祕密。憂鬱症病人常常不願讓別人知道自己生病,因為擔心被外界扭曲、貼標籤「妳就是想得太多,才會變成這樣」、「老是愛自尋煩 惱」、「不夠堅強」等。但憂鬱症其實是因為大腦功能不穩定,就像是得了「感冒」或「腸胃炎」,一旦身體的狀況不好就發作了。「不必把這些負面看法照單全 收,更不必隨著毫無根據的批評起舞,」寶安諮商中心心理師李葦蓉指出,病人應體認自己的「精神抵抗力」很差,的確就是生病了,需要靠專業醫療提供協助。如 果當成祕密守住不說,獨自默默承受,反而更煎熬,因為妳需要周圍更多的支持和協助。

 

4.不用放大鏡自我檢查。李葦蓉指出,憂鬱症病人習慣拿著「放大鏡」自我檢查,甚至動輒自認是失敗者,「千錯萬錯都是我的錯」,把所有的責任統統攬 在身上。反省是好事,但結果要變成助力,而不是阻力。「停止自責,也不要事事求完美,有時候,的確是別人的錯,」李葦蓉舉例,譬如大環境不佳造成投資損 失、家庭社會支持系統不夠、老闆很「機車」……,並不是妳不夠好、偷懶,或不夠努力,妳已經盡了力,對自己可以交代了。

 

5.饒了自己。憂鬱症病人常會杞人憂天,對於未發生的事惶惶不安,而且老是想到最壞的結果。網路上流傳一篇文章「天底下只有三件事」─自己的事,別 人的事,老天爺的事。吃什麼東西、穿什麼衣服、要不要努力用功等,是屬於「自己的事」;×××對我很不滿意、×××婚姻不幸福、老闆要不要加薪等,是屬於 「別人的事」;颳颱風、地震、發生意外等,是屬於「老天爺的事」。很多憂愁煩惱就是來自:忘了自己的事,愛管別人的事,擔心老天爺的事。每次心情沮喪的時 候,先趕緊問自己:「到底是誰的事?」每個人只能打理好自己的事,無法插手過問別人的事,至於老天爺的事,更是超過能力範圍,無從預測掌控,就把結果交給 老天吧!

 

6.改變「視盲」。憂鬱會影響行為,而行為又會反過來滋養憂鬱的情緒,「我們在心裡迷了路,」一名曾罹患憂鬱症的醫學院女學生以文字描述情緒轉折, 經常莫名其妙地哭泣、無力感、絕望和挫折感,而且,這種負面想法會漸漸擴散,包括對整個人生、社會,都產生了莫大的疑問,「憂鬱症像毒蛇,吐信攀附著上 身,所有黑暗的禮物都會被帶進來。」這名女學生根據自身經驗提醒,千萬不要把自己孤立起來,也不要把全部的焦點放在自己的疾病,要多參與社交、建立人際網 絡資源。好的人際互動不但可以轉移注意力,好朋友對妳善意的協助,更能讓妳看到人生的光明面,對未來懷抱希望。

 

7.關掉自動導航系統。憂鬱症出現的「自動化負面循環思考模式」,往往把患者導入錯誤方向,愈是急切地想復原,愈發現自己無能為力。當心情起了大 霧,唯一可以做的就是「坐下來耐心等候,」政大心理系教授許文耀提醒,如果拚命攪拌,只會讓情緒變得更混濁,它自動會沈澱,等到霧散了,清澈的那一面自然 會浮現。可以用理性抽離的方法把自己剖開,感覺像是在看待別人的問題,以一個旁觀者的立場觀察它、記錄它、揣摩它,知道這一切終究會過去,也就不覺得有那 麼可怕了。

 

8.保持規律作息。憂鬱是深夜裡的「黑狗」,不但掠奪妳的快樂,還會影響身體,使妳思緒紊亂,飲食、睡眠以及生活秩序變得毫無章法。就像妳得了感 冒,醫生會叮囑妳要多休息、保持營養均衡。「睡得好」、「吃得好」、「按時服藥」是憂鬱症病人最需要遵守的三大原則,每天睡前服一顆抗憂鬱藥或助眠藥物, 這沒什麼好難為情,並不丟臉,可以讓免疫、循環系統維持正常運作,身體機能恢復得快,病才好得快。

 

9.善用身體氣壓計。預測天氣的好壞需要靠氣壓計,身體各部位和情緒壓力有緊密的連結,並且會傳達訊息,妳也可以利用「身體的氣壓計」來偵測自己的 狀況。做法是,找一個妳認為對壓力及困難反應相當敏感的身體部位,譬如肩頸、胸部或腹部,每天特別觀照它,留意它的變化,是否收縮、緊繃或不舒服,一旦發 現狀況不佳,可用冥想、深呼吸、按摩、泡澡或其他放鬆訓練,幫助減輕解除壓力。

 

10.不做「耗竭的漏斗」。瑞典籍心理學家亞斯伯教授(Marie Asberg)曾提出一個「耗竭漏斗」的理論:情緒持續走下坡的人,通常也是那些最認真負責的工作者,他們會過濾生活中看似可有可無、滋養身心的活動,就 像一個往下漂流的漏斗,不斷流失可以儲備能量的休閒娛樂,讓生活圈變得愈來愈小。但更多的負擔與壓力導致心力耗損的情況更嚴重,當漏斗愈來愈狹窄,一個人 就愈有可能崩潰或耗竭。 此時此刻,絕對不宜從事更繁重的工作,也不做複雜的思考和決定。妳需要的是度假、參加講座、到社福機構做志工、看喜劇電影、拜訪好友,或者從事妳過去一向 喜愛的消遣嗜好。但切記,妳的「活動」不包括喝酒或服用任何未經醫生許可、會引起亢奮的藥物。

arrow
arrow

    芳香的全人世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